山西老农成“债主”,拿一欠条找政府索要1100万法币,结局如何?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一千万法币。——《商鞅》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人类尤为可贵的品质,“以一言为重,重金皆为轻一千万法币。”是商鞅提出的态度,此态度常常被为官之人立为学习的标志,特别是承诺给百姓的事情,必定要像这句话一样,诚信回馈给百姓,把自己承诺的言语放得重要一些。
近代时期,国家的经济财力人脉资源都比较有限,常常需要在打仗之前临时征用,征兵征粮是战事开始前的普遍流程,黎民百姓虽然穷苦,但拼拼凑凑还是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而国家自然不会平白无故拿百姓的东西,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欠条”一千万法币。
百姓们一般都很乐意出这一份力,毕竟贡献微薄之力来帮助国家也是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千万法币。但既然是政府借款,有的人借的少也就一定有大户人家愿意多借点,这就要说到今天的主人公大“债主”老农郭建英了。
政府征粮一千万法币,大户人家出手豪爽
郭建英的曾祖父曾是一代有名的富商,其经营的煤矿产业给家族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听闻当时国家为了打仗正在四处征粮,爱国心切的郭建英立刻联络了有关人员,将家中一千一百万法币和余粮大方给了军队,而军队也立刻写下欠条交给郭建英,并且像郭老承诺,当国家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这些借来的钱财和粮食必会归还一千万法币。
展开全文
家道中落一千万法币,欠款单成救命稻草
好景不长,在借出家中大部分财产后,郭老的煤矿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其中的原因竟是因为对家看不惯郭老的名气愈发旺盛,家族生意越来越好,便和其他几家煤矿场联和,他们一同压低了市场价格,并且向外出售残次品,劣质品,百姓自然是捡便宜,甚至连残次品都被价钱给掩盖过去了一千万法币。就这样,郭家的煤炭无人问津,大家都光顾对家的生意去了。但尽管是这样,郭老也不愿意降低自家煤炭的质量,他宁可工厂倒闭也坚决不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就这样,煤炭生意越做越差。
郭老的煤炭场是祖上的荣耀,郭建英的父亲不可能让这份荣耀断掉,所以即使所得甚少,郭建英的父亲仍然努力经营着这家工厂,临终时,郭建英父亲紧握郭建英的手,他把当年郭老拿到的政府借条放在郭建英的手中,并且告诉他如果有一天,家里真的撑不下去了,那就拿着这张借条去找政府帮忙一千万法币。
反复辗转一千万法币,为救家难终向政府摊牌
郭建英就这样手握借条,扶着颤颤巍巍随时可能倒塌的煤炭场熬着,残酷的现实并没有眷顾这真诚善良的一家人,煤炭场终究还是倒闭了,郭建英怀着对祖上的愧疚关掉了场子一千万法币。没有了场子后,郭建英最大的难题就是生计,他务农,种地,依靠自己动手种植粮食来解决温饱问题。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的大户人家,捐款可以解决一大半战争所需的经济问题的宏伟家业,不过两代就破败到如此的地步。不少人说,郭建英家就是被眼红的对家害成了那个样子,也有不少人感叹当时郭老就不该出头帮忙,或许保留了那些钱财的郭老还能再在其他领域做成其他的生意,家族总不至于到锅都揭不开的地步。但郭建英回复他们,自己的父亲,爷爷都是真诚且善良的人,如果时光流逝,相信爷爷自然会选择出钱帮助国家。
终于,在郭建英辗转反侧的第二周,有工作人员发现门口一直有位老人在转悠,担心老人有什么事情,于是便出来询问郭建英,在郭建英思虑再三后,他拿出来口袋中那张时隔久远的欠条一千万法币。
政府诚意还款一千万法币,感动郭建英
郭建英向工作人员讲述了当时借款的情况,并且详细的把这些年家庭的情况以及借款单最终如何到达自己手中的来龙去脉告知了工作人员,出乎意料的是,没有怀疑,也没有嘲讽,工作人员耐心地开展了调查一千万法币。
当时郭老借出的一千一百元法币换算成人民币是八万元,政府将这笔钱退还给了郭建英老人,这笔钱足以让郭建英老人安度余生了一千万法币。郭建英的担心没有发生,政府也细心调查研究当年的情况,且诚心做到了还款,这件事情一经播报,当地市政府立刻收获连连好评,守信用的态度令人感动。
参考资料:《商鞅》
图片源于网络一千万法币,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