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待清室的400万银元,有多少购买力?为何清廷没有用来招兵呢?
按照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签订的清帝退位条件,溥仪退位的条件之一,就是给予逊位的清朝皇室每年400万元“生活费”法币购买力。那么,这400万元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呢?400万元银元又意味着什么,清廷是否可以用它来招兵买马?
清帝退位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一元银元的购买力法币购买力。清末民初是中国十分混乱的年代,从清朝末年开始,各省督抚就开始在各省铸造银元,到民国时期,在各地割据的军阀们,私铸银元更已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因此,在民国期间,中国的银元其实有许多种类,其含银量也天差地别法币购买力。自然,一个银元的购买力也大有不同。不过,我们以北洋军阀时期所铸的袁大头为例,袁大头也是民国时期诸多势力,无论是土匪、军阀、洋人还是军队,最为认可的硬通货,其“硬通”程度,仅次于大名鼎鼎的小黄鱼——金条。袁大头含银量为89%,铜则为11%。
袁大头
在我们最熟知的民国作家鲁迅的文章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鲁迅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担任科长的时候,月薪曾为280元,后来还涨到300元法币购买力。1917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到北大国史编纂处担任编辑,他一个月的工资为120元,成为北大教授之后,工资翻了一倍,变成240元。
展开全文
鲁迅
那么,这个工资到底高不高呢?1919年,鲁迅和他的弟弟合资买了北京八道湾的一所三进的四合院儿,一共花了4000多大洋,其中购房的价格为3500元法币购买力。而这个位于北平三进三出的大宅院,所花费的不过是周氏兄弟不到一年的薪水。而北京四合院在今天的价格,貌似只能用“亿”来计量。
在这之后1923年,由于兄弟失和,鲁迅又在北京买下了第2套房产——一套小院子法币购买力。这座占地近400平,有三间北房,三间南房和东西两个小厢房的小院儿,花费了1000元(其中包括200元的装修费,实际房费只有800元)。
四合院
鲁迅买房子居然如此容易,如此毫不费力,是不是因为军阀混战期间房价很低呢?当然不是法币购买力。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房子,并将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国的房价很少低迷,而在寸土寸金的北洋政府首都北京,其房价更是令普通人望尘莫及。
因此,对比民国其他文人的工资,例如蔡元培的400元月薪,而跟他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民国普通工人,几元到几十元的月薪,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是因为民国的工资普遍高,也不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房价低,而是民国的文人收入高到夸张的地步法币购买力。
根据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天津的物价,1913年时,小站稻米一石的价格为8.65元,1917年则涨到了11.15元法币购买力。同时期的玉米价格分别为4.74元和5.13元。民国一石,大约为今天的120市斤。
银元
我们取中间值,按照民国北洋时期一石小站稻米的价格为10银元计算,今天天津小站大米按照3.5元人民币一斤,一石的价格为420元人民币法币购买力。也就是说,北洋军阀时期,一元银元约为今天的42元人民币。
当然,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粮食单产量低、政府统治力薄弱等诸多原因,稻米的物价应该远高于现在法币购买力。因此,一银元的购买力实际要高于42元。那么,我们翻一番,将一元银元视为今天的100元人民币,所以,北洋政府给予清廷优待的400万元,相当于一年给他4个亿。
清室优待条件
对于已经逊位的小朝廷而言,四个亿自然相当不少,也足够他们继续维持奢靡的生活法币购买力。但是,如果小朝廷真的脑洞大开,按耐不住复辟的野心,想供养一支军队,是否够呢?很遗憾,差得远。
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且不说发生战斗,仅维持一支军队所费就十分高,这也是民国时期,诸多军阀无所不用其极搜刮财富的重要原因法币购买力。因为,即使按照每名士兵给予3~5个大洋的军饷来算,养一个师也就是1万人,一个月最低就需要3~5万大洋。这其中,还不包括军官军饷、饭钱、服装费、装备费、弹药损耗等等。
民国军队
作为一直军队,最大的花费永远不是养兵,而是打仗法币购买力。因此,即使给清廷一支1万人的部队,他也养不起:这400万元除去小朝廷的日常开销,剩下的全部花出去,也不过维持这个师的正常运转而已,根本没有余力行军打仗。更何况,清廷在大部分时间,也根本得不到足额的400万元。
根据史料记载,1914年之后,对于清廷优待的400万元,北洋政府欠款就成为常态,且每况愈下法币购买力。因此,供养军队对于已经逊位的清廷而言,他们既没有能力和条件,也没有人才,更缺乏足够的金钱。所谓供养军队,不过是妄想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