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跑驿站 :“智能合约”能否取代法律合约?
智能合约真的可以取代法律合约实现某些用途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目前这些用途很有限合约差价。
假设我想在网上销售一件商品,但不是通过亚马逊 ,而是点对点的交易市场合约差价。 如果是在网上向陌生人出售物品,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跨越法律管辖区,会产生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指出的交易风险问题。
在交易过程中,无论谁先履行合约都要承担对方违背合约的风险合约差价。 如果卖方先发货,买方可能不会付款;如果买方先付款,卖方可能不会发货。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多重签名的智能合约,如 Milo Davis 提供的这个例子或是 OCamlPro 提供的用 Liquidity 编写的更高级别的例子合约差价。在针对在线交易的多重签名合约中,可以要求至少获得三方(买方,卖方和中立的第三方)中任意两方的签名。第三方可以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只要能让我们相信TA能公正地解决争议即可。
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三方仲裁员的权力非常有限,TA们只能在买卖双方出现争议的情况下,决定将钱汇给其中一方合约差价。 仲裁员不能私吞这笔钱或是将它汇给买卖双方以外的其他人。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为了让这套机制运作起来,交易金额必须交给第三方托管合约差价。目前,智能合约不能从账户中取钱或预先扣押未来收入。未来的研究应优先考虑如何实现非托管付款的机制,这样才能让更多类型的使用者与协议参与进来。
法律合同和自我约束型约定合约差价。另一方面,正如 Kronman 所说的,法律合约可以依赖于国家“无可匹敌的强制力”。 但是,国家权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在缺乏价格机制的情况下必须实行定量配给。 因此,法院需要分辨哪些约定值得花时间去强制执行,哪些不值得,从而衍生了一些学说,例如美国法律中的约因学说。
要以智能合约的形式执行某些可信约定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合约差价。 但是,目前也有一些智能合约可以执行法律合约无法履行的约定。
在信用卡出现之前,家长们通过圣诞储蓄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钱购买礼物合约差价。 他们会从每笔薪水中取出一部分存到圣诞储蓄,直到 12 月才能取出。
法律是不承认这种单方合约的合约差价。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现代法律框架中甚至没有意义。 但是,智能合约很容易就能应用到这种自我约束型约定中,并免去了第三方之需。 自我约束型约定在交易中非常有用(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 Thomas Schelling 提出的)并且可以说是宪政主义的基础(不过这一领域仍然需要大量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