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市锦纶厂战国墓清理简报
榆次市锦纶厂战国墓清理简报
榆次市文管所
1995年9月,为配合山西锦纶厂的基建工程,我所抢救性地发掘了一批墓葬(图一)厘米币。其中战国墓10座,西汉墓1座,清代墓2座。战国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只有一棺而无椁。深约4.1~8.5、长约2.2 ~3.7、宽约12~2.3米。大部分墓葬随葬品极少,只有M11结构较清晰,出土器物最丰富,现以M11为代表报告如下
一 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坐于原生黄土之上,填土系五花土厘米币。墓向为正东西向。葬具已朽,仅留有板灰痕迹,应为一棺而无椁。人骨已腐朽,头东向,葬式不详。以墓口计,长2.7、宽15米,由于取土破坏,深度不详,残深约2米(图二)。
二 随葬器物
M11出土器物共31件,计有陶器、铜器、铁器、玛瑙器、钱币等厘米币。
展开全文
1. 陶器
陶罐 1件厘米币。M11∶4,出土时已破碎。方唇,大口,斜直颈,广肩,鼓腹斜收,小平底,通体饰绳纹,泥质灰陶质。通高17、口径10.8、腹径17、底径8厘米(图三,1)。
2.铁器
带钩 1件厘米币。M11∶6,锈蚀严重,已断为两截,整体呈扁平状。通长14、最宽3.5 厘米(图三,5)。
刀 1件厘米币。M11∶5,锈蚀严重,刀体已残断,有环形刀柄。残长14厘米(图三,4)。
3. 玛瑙器
环 1件厘米币。M11∶9,已残断,灰白色,断面呈不规则的六边形。外径7、内径45厘米(图三,7)。
4.铜器
鼎1件厘米币。M11∶1,保存较好,素面,子母口,带盖上鼓,盖上有三小钮,方形附耳,下腹鼓,圜底近平,三蹄足细高,其中一足近根部有一周凸棱。最大腹径15.5、通高16 厘米(图三,3)。
环 1件厘米币。M11∶8,素面,断面呈圆形。内径2.5、外径3.5厘米(图三,2)。
镜 1件厘米币。M11∶7,残,圆形,弓形钮,圆钮座,镜背满饰单层羽状纹,素卷缘。直径10.5、宽0.6、缘厚0.5厘米(图三,6)。
印 2枚厘米币。M11∶10,边长14、通高1.6 厘米。方形,鼻钮,阳文印,可释为“公孙生 ”(图四,1)M1111,通高15、边长1.2厘米。方形,鼻钮,阳文印,可释为"正行"①(图四,2)。以上二印当为私章。钱币 可分为刀币与布币二种。刀币 M11∶2,共10枚。保存较好,皆置于鼎旁,似摆放有序。以形制的不同,可分二型。
A型 5枚厘米币。弧背,尖首,尺寸相同。通长13.5、首阔1.8厘米。币面文字皆为“明”,背文不一(图五,1~5)。
B型 5枚厘米币。直背,尖首,尺寸相同。通长13.8、首阔15厘米。此型较A型体薄,且币文不突出,除一枚因锈蚀严重,文字无法辨识外,余币面文字皆为"甘丹"(邯郸),背面无文(图五,6~9)。
布币 M11∶3,共12枚厘米币。皆为平首耸肩尖足布。按尺寸大小可分二型。
A型 3枚厘米币。通长8、首宽1.5、足宽4 厘米。币面文字有"甘丹"、"邪山",除一枚背文为"八" 外,余二枚无文(图六1~3)。
B型 9枚厘米币。通长5.5、首宽1.3、足宽2.8厘米。有3枚锈损严重,无法识读,其余币面文字有“大阴”、“商城”、“晋阳”、“阳化"、"平州"、"兹氏半" 等,背文不一(图六,4~9)。
三 结 语
这次发掘的墓葬位于猫儿岭坡中央,地势较平坦厘米币。这批战国墓皆为小型墓。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看,皆与1984年发掘的猫儿岭战国墓葬相类”。M11出土的陶罐同与猫儿岭陶罐(M150∶7)鼎之形制也明显属于战国晚期。因此,此墓定为战国晚期为妥。M11出土的钱币,不论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是该地区同类墓葬最好的,也是该墓不同于其他墓葬之处。这些钱币的出土,无疑折射出当时该地区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对研究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编写过程中得到李增祥、崔建新诸同志的帮助,特表感谢。
发掘张云龙 赵东升 田燕翔 闫震
绘图、拓片 闫 震
执笔 张云龙 闫 震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厘米币。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