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金融之水精准滴灌巴渝大地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国金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今年3月底,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中国金融。
近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出台落地多项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政策,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为此,本刊特开设“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由记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走访企业、市场与农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反映金融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张林 特约通讯员 朱蓝澜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5期
重庆是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城市,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节点中国金融。与我国其他3个直辖市相比,重庆的经济和人口结构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西部唯一的“工业十强”城市,2022年重庆实现工业增加值8275.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8.41%;服务业增加值15423.12亿元,占比52.95%。另一方面,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地区占95%、山区丘陵占98%;全市3213.34万人口中乡村常驻人口占比29.04%,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直辖市。因此,建设现代化“新重庆”,不仅要加快提升工业和服务业水平,更要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重庆的上述“市情”也给辖内的金融资源配置确定了基本的遵循——既要助力工商企业提质增效,也要增强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可得性。
面对助企惠农的双重责任,近年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重庆营管部)在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同时,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丰富“再贷款+”“再贴现+”产品体系,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规范融资各环节收费和管理,推动金融机构降低融资成本,精准支持“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促进“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中国金融。截至2023年6月末,重庆市已打造央行再贷款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48个;2023年上半年,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481.9亿元,同比增长22.8%;惠及市场主体6.7万户,同比增长52.2%。为深入了解相关金融政策的传导效果,本刊记者近期走访了重庆市部分区县的企业和农户,切身感受基层金融机构助企惠民的鲜活实践。
展开全文
做先进制造业的金融后盾
制造业是重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业重点支持的领域中国金融。近年来,重庆金融业围绕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组织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企业,全面梳理融资需求清单,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多种金融工具,推出“再贷款+专精特新贷”、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为制造业企业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匹配度。
2020年,重庆获批成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城市中国金融。金融系统立即行动起来,对辖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跨境融资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拓宽筹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共获得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7398万美元。
坐落在万州区的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跨越)是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得“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市级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中国金融。公司拥有3000多名员工,年产城市物流用车17万台,对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群众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长安跨越新能源面包车订单大幅增长,企业一度陷入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国家外汇管理局万州中心支局(以下简称万州中心支局)联合工商银行万州分行、三峡银行万州分行,迅速将该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试点对象,力求以服务创新解企业资金之“渴”。截至2023年6月,万州中心支局已成功推荐6家企业参与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累计促成跨境结算559笔、金额10702万美元。
总部设在万州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集团)是一家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跨国公司100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国金融。该企业生产的精密铜管在工艺和质量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多年来一直是格力、韩国LG、日本大金等国内外一线空调品牌的首选供应商,在国际空调制冷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金龙集团每年仅电解铜就要采购50余万吨,材料备库需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公司收取各大空调厂商的货款主要为票据,而购买铜材需要以现金方式支付,企业票据贴现需求旺盛。作为当地金融助企的主力军,工商银行万州分行依托工银集团的资金规模和贴现价格优势,优化票据融资服务,仅2023年上半年就已累计为金龙集团办理票据贴现32亿元,贴现利率优惠25BP,不仅有效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资金需求,还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800万元。
为提高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跨国公司习惯采用统一采购、销售、资金集中收付汇和集中运用管理的运作模式中国金融。针对实体经济的新需求,近年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就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框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不断提升涉外企业资金全球配置效率。2021年初,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迅猛,再加上铜管产品销售旺季到来,负责集团原材料采购的香港子公司,急需要大量资金。重庆营管部得知后,主动指导相关银行及时向金龙集团宣讲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引导金龙集团通过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累计向香港子公司放款2.2亿元人民币。
产业链金融“贷动”特色农业多方共赢
为促进金融资源与农业产业链高效对接,重庆营管部组织相关金融机构围绕重庆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在涪陵、江津等区县全面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通过“链长制”明确主办银行和协办银行,建立“一链一策”金融帮扶机制,带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中国金融。截至2023年6月末,重庆市相关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金融已支持忠县柑橘、涪陵榨菜、江津青花椒、黔江生猪、长寿渔业、梁平水稻等领域的产业链主体3896户,融资规模达到23.7亿元。
一提起涪陵,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榨菜中国金融。长期以来,榨菜不仅是涪陵的地方品牌,更是中国腌制菜行业一块闪亮的名片,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为使“涪陵榨菜”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靓丽,当地金融系统创新应用产业链金融,围绕选种育种、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为做大做强榨菜产业注入金融动力,让涪陵地区长江两岸山间地头的“青菜疙瘩”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链长制是涪陵榨菜产业链金融的主要抓手中国金融。人民银行涪陵中心支行通过区农委、乡村振兴局等政府部门渠道,批量获取榨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经营信息和资金需求,形成重点企业名单库,定期推介给链长银行(主办银行)及协办银行;针对榨菜融资特色专营机构制定专门的考核激励办法,细化尽职免责制度,使金融机构形成“敢贷、能贷、愿贷、会贷”的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将央行再贷款、市级财政奖补配套政策向榨菜产业链倾斜,推动银行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联合开发“见贷即担”批量业务,增强榨菜产业各环节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
作为链长银行,重庆农商行于2022年在青菜头主产地珍溪镇设立了首家“榨菜专营支行”,贴身服务当地榨菜经营主体中国金融。该支行推出“渝快乡村贷—涪陵榨菜贷”创新产品,通过“见贷即担”模式向榨菜产业链“白名单”主体线上办理纯信用贷款。榨菜经营主体只要诚信经营,即可随时获得额度最高100万元、年化利率低至4.35%的信贷资金。
走进珍溪镇顺城榨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一辆辆载重卡车正在装运刚刚腌制好的半成品榨菜疙瘩中国金融。合作社负责人况月波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他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每年鲜销青菜头2000吨、榨菜半成品4万吨,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由于合作社处于榨菜产业链中游环节,在收购青菜头的季节窖池里通常还有价值数十万元的半成品库存,此时就会面临资金链困难。”2023年2月,一年一度的青菜头收购季节来临,源源不断的菜农将地里收割的新鲜菜头送往合作社。可况月波却为收购资金急得焦头烂额。重庆农商行珍溪榨菜专营支行在得知合作社面临资金缺口且抵押不足的实际困难后,通过引入重庆国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其发放担保贷款80万元,同时利用“涪陵榨菜贷”和“渝快乡村贷”发放信用贷款53.3万元,使合作社向菜农们及时支付了收购款,解除了况月波的燃眉之急。
在榨菜产业链的终端,涪陵洪丽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的自动化流水线正将腌制好的菜疙瘩进行筛选、切丝和包装,最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涪陵榨菜”中国金融。这家年产成品榨菜近2万吨的民营企业,属于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也是我国榨菜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几年前,该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和引进先进设备,一度面临资金瓶颈。重庆农商行涪陵分行依托人民银行支小支农再贷款,制定“一企一策”特色融资方案,以优惠的利率及时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为企业腾飞增添了动力。
在榨菜产业园区,人民银行涪陵中心支行的刘小华指着沿途错落有致的村舍颇有感触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中国金融。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在涪陵国营蔬菜水产公司工作。当时这一带十分贫困,为了支持农民制作榨菜,公司会垫资采购一些辣椒和花椒“借给”他们做调料,等其成品榨菜售出后再用现金偿还。但就是这么几十元的调料款,一些贫困户也会以种种借口“赖账”。时过境迁,如今银行推出的“榨菜贷”,仅凭农民信用就放贷几十万元,业务开展以来基本没有出现违约情况。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农民致富才是社会信用的基石,也是农村普惠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
在与涪陵相距150公里的江津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正在演绎着另一场精彩画面中国金融。江津是我国著名的“青花椒之乡”,全区拥有花椒专业合作社28个、区级花椒出口示范基地3个、椒农28万户,花椒产业链的从业人员达62万人。经过多年发展,江津花椒已从一个“小众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最富特色的支柱型产业,荣升重庆市农产品“四大名片”之一。
由于花椒采摘、收购、加工时令性很强,相关经营主体常常遇到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中国金融。对此,人民银行江津中心支行充分发挥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作用,引导银行创新“花椒贷”特色融资产品,持续释放LPR改革红利,通过整村授信和“金融链长”模式,以低成本贷款助力花椒全产业链发展。
先锋镇被誉为“全国花椒第一镇”,也是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产业乡镇,在花椒优良品种研发、种植规模、配套水平等方面都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中国金融。全镇花椒种植面积12.8万亩,与花椒加工、销售相关企业3000余家,椒农1.6万余户,花椒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
跨入丰源花椒有限公司大门,浓郁的椒香味扑鼻而来中国金融。这家江津花椒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经营范围涵盖花椒种植、收购、生产、销售全部环节,拥有500亩标准的出口花椒基地和国内先进的全自动花椒加工生产线,每年生产袋装鲜花椒450吨、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先后荣获重庆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公司负责人杨华忠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随着青花椒国内外订单量不断增加,公司原有的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更新生产设备、支付农户工资,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多亏重庆农商行及时相助,我们顺利实现了扩产增效。更让我惊喜的是,重庆农商行江津分行给我们的贷款利率一年比一年低,从2019年LPR政策出台前的7.33%大幅下降到现在的3.9%。”
站在江津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种植基地俯瞰山下,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花椒国际贸易城正在先锋镇紧锣密鼓地兴建当中中国金融。镇长刘章军兴奋地告诉大家:“花椒产业的发展壮大,使这片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世代务农的村民纷纷走上了致富路。国际商贸城建成后,江津花椒产业的规模将再上新台阶,我们也期待金融部门在资金上继续为我们保驾护航。”
支农支小放飞“新农人”创业梦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金融。一大批怀抱创业理想、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生产技能的人群纷纷投身到广袤的乡村大地。他们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以新的生产模式从事种养殖业及相关经营活动。他们被冠以一个响亮的名称——“新农人”。
濒临长江三峡、背靠武陵山区的丰都县距离重庆主城120多公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使之成为了“新农人”创业的热土中国金融。近年来,当地金融系统把支持“新农人”创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由人民银行丰都支行牵头建立起财政、金融、担保、农业农村委等多部门联动的激励评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整村批量授信和定制“一对一”融资方案,用好“央行再贷款+新农人贷”等信贷产品,高效对接“新农人”创业致富需求。在人民银行丰都支行的积极推动下,农业银行丰都支行和重庆农商行丰都支行于2023年4月相继推出免担保、免抵押的“新农人贷”,利率参照当期LPR执行,以“政府增信、全额贴息、风险共担”方式运行,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累计发放贷款411笔、金额9386.62万元。
来到丰都县兴义镇保家寺村,山坡上一幢花园式小洋楼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中国金融。楼房四周的养鸡场内,一群群撒欢打鸣的大红公鸡使山林充满了活力。养鸡场的主人陈玉军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新农人”。2008年,他从丰都麻辣鸡走红餐饮业看到了商机,于是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林地20余亩,专门饲养高品质的跑山鸡。“新农人贷”推出后,重庆农商行丰都支行为陈玉军发放信用贷款30万元,用于其购买鸡仔、饲料和扩大养殖规模。如今,陈玉军出栏的跑山鸡已经成为丰都麻辣鸡名店的专供食材,实现年销售收入近80万元,夫妻二人也成为众口称赞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丰都县龙孔镇玉溪村的廖俊波是当地一位吃苦耐劳的农民,早期依靠在外打工维持家用中国金融。2021年,廖俊波看到当地特产丰都牛肉的商机,毅然决定回家养牛。在创业初期,廖俊波因缺乏养殖和管理经验遭遇连续亏损,急需周转资金维持经营。农业银行丰都支行得知后,主动上门开展实地调查,为他发放了小额农户贷款25万元,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今年,作为“新农人”的廖俊波再次获得“新农人贷”20万元用于扩大养牛规模。如今,廖俊波名下已有2个养殖场,肉牛存栏50余头,市场价值超过60万元。看着圈里健硕的黄牛,廖俊波动情地说:“要不是银行的及时支持和鼓励,我的养牛场恐怕早就黄了。”
在丰都这个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像陈玉军、廖俊波这样的“新农人”群体正在迅速崛起中国金融。他们在政府和金融惠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巴山渝水追逐创业梦想,并带动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之路。他们的成长壮大,为改变日益突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快乡村振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