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青岛)金融科技峰会:毕马威中国发布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
智慧引领金融 共享未来机遇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实现多方面发展,这也将为金融业带来深刻变革中国金融。由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带动的金融创新,正在逐步渗透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各领域,成为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的全新挑战。
6月30日,由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指导,毕马威中国联合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技促金融 数智向未来”2023年中国(青岛)金融科技峰会在青岛举办中国金融。
峰会邀请了金融科技百家企业高层与生态圈代表共聚一堂,共同见证《202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的重磅发布,并对时下最新的行业话题进行多场探讨中国金融。毕马威中国希望借此机会,能与金融科技生态各方深入探索中国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金融科技的新形势、新应用,助力行业进一步发展。
当日峰会除嘉宾致辞、报告和成果发布外,还特别设置了多场主题论坛,包含“科技跃变:洞见AIGC等前沿技术的颠覆式影响和行业应用”、“各方聚力: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的共建与运营”、“行稳至远: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助力筑牢金融安全防线”、“智启财富:数智技术重塑财富管理”、“数助实体:普惠金融的多领域融合发展”、“数助产业: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向综合金融服务延伸”等中国金融。
展开全文
大咖云集 共襄盛举
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陈少东致开幕辞,陈少东表示,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浪潮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不断深化,金融科技作为数字化时代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日益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驱动力量中国金融。作为一家专业服务机构,毕马威中国以领先的行业洞察力,较早地为国内重要的银行、保险、资管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等在数字化转型深化、金融科技战略规划、金融数据治理等方面提供了落地实施方案和跟踪支持服务。下一步我们也将致力于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搭建政府与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的对话平台,促进金融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为打造系统规范、持续创新、高效便利、共融共生的金融科技生态圈提供积极的支持。我们也期待着以此次峰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毕马威中国与青岛市及崂山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表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迈入快车道中国金融。以2022 年上市银行金融科技投入为例,已披露相关年报数据的绝大多数上市银行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6%之间,投入力度较上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数字化渠道对金融消费者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不断提升。截至2022 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增至9.11亿人,完成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标准符合性自律备案的移动金融APP超过2,000款。个人数字金融、产业数字金融、金融市场数字化交易等领域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更好满足了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万胜表示,青岛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服务改革试验区,2014年10月获批以来,青岛金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财富管理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开放合作空前活跃,财富管理中心、创投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在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青岛位居第38位,已经成长为中国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中国金融。当前数字技术成为新的发展引擎,为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青岛市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着力推动金融赋能与科技创新相融合,覆盖“银、政、信、保”全链条的金融科技生态已全面实施。
针对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毕马威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楚东表示,2022年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加快数字化转型、巩固数字化成果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必由之路中国金融。整体而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变革,各类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会经历探索、加速、成熟等多个阶段。当前,行业整体正处在从快速推进转型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平稳爬坡”期,数字化转型成果将在未来若干年内逐渐显现。
峰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就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进行了分享中国金融。李扬表示,金融业历来就是科技运用的主要领域,运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基本途径。金融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决定了一国、一地金融体系未来的竞争力。金融科技发展要关注的是未来,从发展机制来说,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主要受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互联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五大要素影响。面向未来,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对于人类而言,人工智能从赋能者变成了一个协作者,它不只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人类需要与之协商、讨论、合作的对象。我们要适应它,它也要适应我们,实际的格局是共治。这将对我们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发展。
思想碰撞 智慧交融
毕马威中国联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共同发布了《2023年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金融。据悉,报告收录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CEO或创始人对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真知灼见,同时就金融科技企业的成长创新、风险挑战及前景展望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读。
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在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时表示,在当前这个不确定时代金融科技行业仍保持韧性生长,企业家信心指数为三年来最高,银行业仍然是数字化转型最领先的区域中国金融。我们欣喜地看到超五成企业已经或计划“走出去”,我国港澳台地区成为业务布局首选地。金融科技的投资也越发多元化,科技赋能综合化特征明显,区块链、隐私计算与安全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数据治理的重点难点仍聚焦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但随着“数据二十条”的落地对金融科技行业数据流通和共享已经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我们相信长期来看金融科技行业在创新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也将走得更深、更广。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法规咨询部(研究部)主任肖翔基于报告调研结果为大家解读了金融科技未来的十大发展趋势,他表示,今年“钻研技术,增强竞争力”再次成为受访企业未来3-5年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方向优先级的变化体现了金融科技企业对技术竞争力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持续位居前三蓝海业务领域,科创金融服务迎来发展新机。同时,金融科技行业的核心痛点仍是如何在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间取得平衡,发展监管科技和推进中国版“监管沙盒”是平衡金融科技创新和风险的关键举措。在ChatGPT引爆AIGC技术应用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化的当下,金融科技企业有望把握生成式AI大模型崛起的机遇,依托“基础通用大模型+行业落地小模型”赢得金融领域的更多市场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研究员汪勇针对《2023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洞察及山东表现》进行了讲解中国金融。他表示,研究发现,从2022年区域总指数来看,山东半岛排名在成渝、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之后,为第六名,但山东半岛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增长最好,一直在发力。从应用赛道看,粤港澳地区在支付科技赛道创新能力最强,长三角地区在信贷科技赛道专利数最多,京津冀地区则在各个应用赛道上较为平均,山东在数据网络安全与供应链金融领域有一些特色。例如济南企业更聚焦在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青岛企业更关注金融科技应用,特别是供应链金融。
在主旨演讲环节,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多位金融科技领域的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包括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会长李伏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线上直播)及汇丰金融科技亚太区主管、董事总经理何川,他们先后为大家带来了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将成为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最佳路径、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市场动态为主题的精彩分享中国金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金融科技峰会是毕马威中国第二次在青岛举办中国金融。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合伙人唐莹慧介绍到,这与青岛市近年来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密不可分。青岛正在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打造世界创投风投中心,本次会场所在地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是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聚集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1,200家,集中打造财富管理、创投风投和数字金融三大核心竞争优势。这些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将为青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带来全方位助力。峰会的举办,毕马威中国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金融科技企业关注青岛的发展,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出一些自身的贡献。
现场青岛政府、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进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相关嘉宾发布了“第二届青岛金融科技创新大赛”方案,该大赛希望能够为众多优秀金融科技项目搭建展示的舞台,促进更多金融科技创新主体互动、交流,助力优秀金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青岛市金融科技创新氛围中国金融。
同时,借此盛会,毕马威隆重举办了“金融科技卓越奖”颁奖仪式,旨在表彰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金融科技企业,它们多年来始终如一以其创新的技术理念、优秀的解决方案垂直深耕,成为了金融科技行业生态繁荣发展的贡献者、亲历者及见证者中国金融。
毕马威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金融科技生态圈的建设中国金融。2016年起至今,毕马威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金融科技50企业评选,见证了大批优秀金融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在峰会的最后环节,毕马威正式启动2023年第八届中国金融科技50企业评选,向广大金融科技企业开放报名。第八届评选希望能给那些致力于金融科技创新和突破的企业更多关注和展示的舞台,此次评选也必将汇聚金融科技发展的蓬勃力量,助力金融行业创新发展。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中国金融。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3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中国金融。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评论